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秘密會社2010.10.28「小王子」

主持人:T同事
參與者:W同事及我
旁聽者:T同事的R表妹

首先由T同事開場白:

我相當喜歡這部作品,這部作品裡頭就像作者簡介中所描述的,作者喜歡將文字濃縮再濃縮,裡頭人物之間的關係,作者都在投射世人的愛恨情仇。其中我最喜歡小王子與狐狸的關係,為何朋友會成為朋友,是否我們兩人共同建立了相似的時間要在這裡一起相處,進一步將彼此馴養了呢?再來,我也很喜歡小王子到點燈的那個星球上,因為點燈的人如此喜歡自己的工作,並且堅守職位,毫無怨言。
W同事:

我也很喜歡小王子到達點燈的人,但是我想的跟T同事不同,我覺得這就像是人類的進化史,從以前的採集,到畜牧,之後到了農業,最後走上了工業,看似好像人類一直在進步,科技一直突破,眾人教育程度提高。可是卻發現人類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並且每個人都坐著重複的事情,每個人就像是一個小小螺絲一樣,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那這樣人是否算是進化呢?

我:

我最喜歡國王那段,雖然他很無知,但是我覺得他相當崇尚自然,他其實代表的是科技人。在科學之中,人們不是在創造,而是在發現。我們從大自然中努力做實驗找出規則,然後再由規則中演化出類似但更好的物品。但是前提是我們其實無法改變自然,就像我們沒辦法叫太陽趕快下山,我們只能等太陽自己下山。

[化學]分子間作用力

在高二時簡介了常見的強化學鍵,共價鍵、離子鍵、金屬鍵,而生活周遭最常體會的作用力則是分子間作用力。
課堂時首先要讓學生瞭解共價鍵與分子間作用力間兩者間的差異。
共價鍵是原子與原子之間利用共用電子來形成兩者結合的力量,而分子則是一個分子與另一各分子之間的作用力。
舉各例來說:共價鍵就像是一個家庭之間的親情力量,而分子間作用力就像是一個家庭跟另外一個家庭之間的影響。

再來,分子間作用力是藉由沸點及熔點來測量出來,因為分子間作用力會影響分子的距離,讓分子呈現三態。
那分子的作用力到底是哪裡來的,其實原子間的作用力都跟電子有關。
因此分子間作用力可分為兩大類:凡得瓦力、氫鍵。其中凡得瓦力又分成偶極偶極力、偶極誘導偶極力、分散力。
偶極偶極力:由於極性分子造成電子雲分佈不均勻而造成電荷分離,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形成的力量。
偶極誘導偶極力:由於極性分子已經電荷分離,因此會「誘導」另一各非極性分子造成極性分離,進一步形成的作用力。當然,由於是誘導的力量,此力量相對於偶極偶極力則弱上許多。
分散力:學生相當容易誤會成誘導偶極誘導偶極力,但是分散力是存在於所有的分子之中。因此只要有電子,在電子雲分佈的過程中必會發生瞬間電子雲分佈不均勻,再進一步造成另一個分子電子雲分佈不均勻。因此要造成分散力越強,表示電子雲要越多(因為越有可能電子雲分佈不均勻)、接觸面積大(較易影響別人)。

氫鍵則是相當特別的一個鍵結,這是相對比較強的分子間作用力。
由於氫原子與電負度較大的原子形成共價鍵,電子較易被拉走,又由於本身半徑小,因此電荷密度相當大,因此再與另一個分子中電負度較大的原子就會形成較為強烈的作用力。

在最終,我們都會給學生一個判斷法則以因應考試,但是我總會提醒學生,作用力並非有強有弱,因為在最後分子是將所有的作用力總和來造成影響力的大小。
其實人生不也如此,我們知道人生不完美,因此再考慮每件事情的時候,每個人看重的點不同,因此才會有許多選擇。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秘密會社2010.10.14「恐懼之邦」

主持人:本人
參與者:W同事及T同事
旁聽者:T同事的R表妹

首先由我開場白:
世人總是對科學有一種莫名的憧憬,覺得科學家的話必然是對的,覺得科學的真理是不可動搖的。但是身為一名科學家,我只想說,科學也是人做的,科學本身不代表任何意義,那意義永遠都是人所賦予的。就像是做出來偉大的數據,但是沒有人去講就沒有人可以瞭解,而科學家正是這座橋樑。但是問題就來了,竟然是人就會有極限,就會有心理問題,因此橋樑是否真的引發出科學的真諦,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
而在本書中,作者將正反兩邊的理論都搬上檯面,而且設計了反派角色作為反方,而正義的主角則是正方,但是正反兩方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只是單純的辯論轉變成小說中的情境。

T同事:
對後面的後述比較印象深刻,「沾染上政治的科學是危險的」,因為會有目的而去做。政治的管理眾人之事,而科學則是探討自然規律,兩者夾雜在一起則會讓科學蒙蔽了眼睛,只注視對自己有利的一方,而一昧要將反對立場的人們打倒。

W同事:
小說中期有位社會學家提出一個「恐懼」理論,而這恐懼理論是否真的是對的?政府必須讓人恐懼才可以加以統治嗎?雖然在每個國家草創期間的確需要讓人民有凝聚力,但是等到天下太平之時,恐懼還是一種有力統治的手段嗎?因此作者在此有點將恐懼的手段放大成唯一的手段。

會後:我及W同事在討論關於「創造論」vs.「演化論」的議題。
W同事提出,演化論最重要的理論在於「天擇」,而達爾文在演化論的開始則是發現「人擇」的演化結果,再以觀察自然的方式推論出「天擇」,但是天擇卻無法做實驗,一個科學的事實卻無法以實驗來證明,那這樣的科學是否有疑慮?而在此國外有許多學者則提出竟然演化論有所疑慮,那為何有疑慮的科學卻依舊擺進中小學的課本之中,那為何創造論就不行呢?為何一道閃電創造了一個生命,之後我們就可以確定這個生命就會演化成我們人類?
我則提出一個概念,的確演化論是無法做實驗,但是就全面推翻掉則是有問題,而創造論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他本身是由誰創造的?如果你沒辦法相信幾十億年前一個細胞最後演化成人類,那為何你可以相信一個精子跟一個卵子結合的細胞最後會分化成各種生命呢?

後續:我跟W朋友也提到這問題,W朋友則相對提出「唯物主義」及「英雄主義」,他首先問我是否覺得沒有孫中山滿清政府就不會被推翻,我回答不會,因為一定會有人推翻,不論是否有沒有孫中山,他覺得這個論調就是「唯物主義」。而他個人則是英雄主義,他覺得就是一定要是孫中山才可以推翻滿清政府創立中華民國。
我覺得裡頭的謬論在於,其實這是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推翻滿清政府」,一個是「創立中華民國」。由於滿清政府晚年已經兵敗如山倒,因此只要任何人都可以起頭革命,持續下去總有一天滿清政府就會被推翻。但是創立中華民國,這個名詞就勢必要是孫中山才有可能。
因此我個人覺得此理論不可相提並論。

秘密會社

其實在搬到桃園前,跟同事的互動都相當少,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大家都各自以家庭為重,而同事的交往都擺在公事上。
在最近某次參加W同事的婚禮,其實跟W同事互動相當少,由於科別不同,因此來往就更少。但是在婚禮之中,還跟T同事坐在一起聊天,之後還去參觀T同事的新家。在聊天的過程中,由於大家都很年輕,因此就碰出讀書會的火花,其實老實講我以前都沒參加過讀書會,甚至覺得讀書會很蠢,但是這一年下來看了不少書,反而覺得很多想法可以與人分享討論倒是一件不錯的事。
因此,秘密會社就開創了!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化學]共價鍵極性&分子極性

極性:電子雲分佈不均勻

共價鍵極性:單一共價鍵由於兩原子吸引電子能力不同(電負度不同),因此電子會偏向某原子,造成偶極,(又稱為電偶極、偶極矩、極性),簡單來說就是「單一向量」。

分子極性:整個分子的電子雲分佈均勻,有兩種可能,一個是本來就沒有極性共價鍵,另一個則是極性共價鍵完全抵銷,簡單說就是「向量和」。

因此會有下列幾個狀況:
1.有極性共價鍵,但為非極性分子:CH4、PCl5、CO2

2.有極性共價鍵,為極性分子:NH3、H2O、HF

3.沒有極性共價鍵,為非極性分子:P4、O2、F2

4.沒有極性共價鍵,但為極性分子:O3(由於含有孤對電子,而孤對電子沒有完全抵銷,電子雲分佈不均勻。)

[化學]混成軌域&VSEPR

混成軌域(Hybridized orbital)
是一種為了解釋原子軌域與分子鍵結測量結果不同而創造出來的理論。
由於原子軌域中,主要是以s、p軌域進行鍵結,但由於兩者的能量跟方位皆不同,而測量分子的結果卻發現到鍵能及鍵角皆呈現最佳分佈,因此科學家創造出混成軌域來解釋。
所以首先要讓學生瞭解:
1.軌域為何要混成?
Ans:由於原子軌域的s、p軌域方位及能量不相同,因此進行鍵結時無法平均能量,就如同買一顆大西瓜,最公平的方式是打成西瓜汁再平均分配。

2.如何混成?
Ans:軌域數目不會改變,因此取了幾個軌域,混成軌域最終也會有幾個。而軌域的形狀會隨著取的軌域種類及數目不同而有所改變。

再來是VSEPR(Valence-shell electron-pair repulsion theory):價殼層電子排斥理論
此理論主要在說電子軌域進行鍵結時,電子彼此會有排斥力,因此鍵角一定會呈現最遠分佈,因此sp3是四面體,而非平面四邊形。

綜合以上兩個理論可利用路易士結構式直接推分子的立體結構(因為結構式並非分子真正的形狀)。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化學]原子四大性質:半徑、游離能、電子親和力、電負度

游離能、電子親和力、電負度,三者皆與吸引電子的能力有關,但三者的基本定義卻大大不同,因此在這裡最好將三者的基本定義一同列出讓同學做出比較。
而我則這樣舉例:原子=你,電子=錢
游離能:要將錢從你的口袋拿出來,這是件難事,所以一定要有所代價(吸熱)
電子親和力:要把錢給你,沒錢的人當然很開心(放熱),但是錢太多又疑心病很重的人則會稍稍拒絕(吸熱)
電負度:將來你跟你的另一半,誰對金錢控制慾比較強呢?

再來就要把四個性質各自的規則畫在四張簡易週期表上,並且標上各自特殊的理由。這樣對學生而言,簡單的加以統整就可以幫助他們瞭解四者的差異啦!

[化學]金屬&非金屬

這兩個章節不僅是許多學生的夢魘,更是老師們覺得無聊透頂的兩章。不過,身為老師不就是要把課程教得有趣、吸引人嗎?我曾聽過有老師就是把課本念一念,剩下叫學生努力念;也有老師覺得不需要花太多功夫在這上面,反正終究都要靠學生自己努力念;而某些老師甚至就叫學生自習念這兩個章節。

而我在實習時並沒有聽到資深老師上到這兩個章節,不過當我自己在兩年多前第一次教到時,的確是有感覺某些無力感,只是因為自己也曾經當過台下的學生,知道自己獨力念這兩個章節必定非常吃力,因此我還是多講了許多補充。而在第二輪時,我反而慢慢喜歡上這個章節。

在某次教育研討會時,遇到了施建輝老師,他一直是我心目中很有創新很有想法很有熱誠的一位老師,他並不認識我,但是我卻上過他很多次課程,在那次研討會他提到這兩個章節的教法,是現場某位老師問道。施老師有分享他自己的作法,第一:生動的投影片,施老師曾經在清大就示範過投影片的好處以及使用方式,的確讓我大為驚豔!第二:老師要備課相當充足,因為這兩個章節課本的內容只是簡略,但是要講得生動活潑,就要靠老師如何連接課程到生活上的常識。施老師的作法我相當認同,目前小弟當然還是在後者的練功狀態。

不過除了以上,小弟還要補充一點自己的看法,就是學生常常覺得在這兩個章節有太多太多的方程式要記,但是我都是淡淡說,其實要被方程式最麻煩的地方是係數,而非反應物及生成物,而這兩章的反應式其實不超出製備與反應,而恰好這兩種類型的反應都是屬於「氧化還原」,因此大量的係數就可以靠前者所學的氧化還原平衡來加以寫出,大大的縮小了所要記憶的內容。

在去年研討會時施老師有說要把自己的歷年的投影片整理成一張光碟,在今年的研討會發送!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書籍]告白

這是一本教育者以及熱愛推理小說都要必須看的書。

首先這本書的封底就已經將此本書的「告白」解釋清楚,並且在下面寫上全新的校園犯罪書寫,只是這樣的敘述絕對無法讚嘆這本書的致命核心。總共六個章節的小說,分別由不同的敘述者描述,每一個敘述者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別人的作為,或許小說中的角色會有相當的偏激,但也的確點醒我。
首先在此深深感覺到身為一個教育者,的確用了許多自身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都一口咬定孩子就是「不認真」、「不懂珍惜」、「缺乏人生目標」,但是卻缺乏了最重要的一塊,就是「WHY」?或許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知道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心理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會不會往往就是在這樣的之下疏忽了一個孩子,讓他少了一次重新呼吸的機會。在日本的教育之中,的確看到許多欺負的橋段,而我以前的班級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但經過勸說後就簡單解決,而日本社會的問題也造就現在學校許多的問題,相比之下台灣似乎就比較輕微。但是孩子的背景也不是說可以簡簡單單就可以理解的,就如同歷史僅能用文字跟作為來推測人物內心的角度,而雖然我們是接觸到的是活生生的人,但是沒有旁人的註解,單靠一個人其實很難看破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此外少年犯罪也可能會是台灣即將要面對的衝擊,常常覺得日本就是二十年後台灣的景象,雖然民族風情會有落差,但是藉由日本現今社會許多少年犯罪,或許台灣的教育界應該要早點察覺。藉由此次廖國豪的告白,我們是不是該冷靜想一想,一直不斷幫助他的老師會不會根本就是將他逼入另一個絕境呢?(此段言論絕對並非挑起任何懷疑)

再來,告白這本小說是我第一次看完後深深覺得這本小說應該是限制級!(有興趣的人就去看看吧!)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化學]氧化還原滴定

氧化還原滴定是氧化還原這個章節的總結,如果這小節能夠貫通,表示前面的氧化數、氧化還原平衡都可以瞭解。

滴定的計算部分,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的解法:「氧化還原方程式係數比」、「氧化還原當量」。我在前兩題都會示範這兩個解法,好讓學生觀察到這兩個方法其實都是相同,只是當量的概念省略了許多其他跟滴定無關的平衡過程。但是首先是要讓學生熟悉每個物質的當量要如何計算。

再來就是最愛考的「碘滴定」。
在這裡我都會花將近一節課的時間在描述為何碘滴定時有直接滴定及間接滴定,並非是技巧不同,而是本質上所要滴定的角色就不同。直接滴定是將I2當作氧化劑,去滴定還原劑。而間接滴定則是將KI當作還原劑,去滴定氧化劑。
而顏色的變化也是為何需要間接滴定的重要因素。

[化學]氧化還原平衡

氧化還原平衡實屬於高中化學中最重要的一小節。
由於牽扯到了許多平衡的技巧,以及後頭金屬非金屬的方程式平衡,所以我每每教到這裡都會不停強調這小節的重要。
而平衡主要都是利用:氧化數不滅、電荷不滅、原子不滅三個概念。
而平衡也分成:有產物、沒有產物、半反應平衡、自身氧化還原平衡、淨離子反應推回全反應、複雜氧化還原反應等題型。
一、有產物的平衡:僅僅只需訓練同學熟練以上三個概念的使用,因此在剛開始教學,可先從這裡下手,讓學生不斷練習直到熟悉。

二、沒有產物的平衡:意即就是要由學生自己推產物,這在我高中時期也是相當難的一環,講好聽的我都會說可以用推的,但是其實許多東西還是要用硬背的,但是套句話:「熟能生巧」。

三、半反應平衡:主要是為了看出此物質在進行氧化或還原反應的環境條件,而與總反應的平衡最大也是同學最容易忘記的要點在於氧化數不滅是利用電子。

四、自身氧化還原反應:首先要跟同學提醒關於「自身」的定義,並非是同一個化合物,而是同一個元素。再來,平衡最大的不同是首先不需要平衡前後元素的個數,因為要由後面的總和來推論前面的個數。

五、淨離子反應推回全反應:淨離子反應就跟全反應平衡雷同,而推回全反應時,最愛考是關於酸源及反應物皆為同一個時,氧化劑及還原劑的比例,在這裡同學要瞭解到酸源與反應的物質都是由同一個物質所提供。

六、複雜氧化還原反應等題型:如一個元素氧化,兩個元素還原,其實不論利用哪一個方法,還是都記得要堅守氧化數不滅、電荷不滅、原子不滅三個概念。

第五十屆中小學科展-得獎心得

4.21是身為老師後的我第一次參與科展比賽。
在比賽現場,由於實在搞不清楚流程,所以也沒有辦法很仔細觀看每個作品,只有在最後短短不到三十分鐘將所有作品瀏覽過一番。
這次我所報的「化學」跟「生活與應用科技」兩份作品都得到佳作,原本就覺得化學的作品應該是有機會更好,而另外一個作品則是屬於報告寫作取勝吧!
而本次科展下來,觀察到有許多報告其實完整度不夠高,所做的品質過於粗糙,從簡報的展示就可以觀看出來,當然這個跟學生有極大的關係,只是老師如果有下海的話,其實報告理當都會有佳作,起碼我的另一份作品是如此。但是也看到某些過於成熟的作品,當然我參加化學的作品也是一樣。只不過總覺得某些作品並沒有達到當初的預定,或是看不出各所以然,實屬可惜。
而評審的過程中,當然也是有評審的喜好程度在裡頭,所以佳作算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囉!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教學與行政

現在身兼計畫以及背負四個高二班資淺老師的我,在今天被一股穩重的拳頭給敲醒。原本想要居中調節,但是我卻不自量力,搞不清楚老師的胃口以及主任的疏忽,讓我差一點被夾在中間變成砲灰。但是跳出來看,兩邊的說法跟出發點都對,只是角度不對。
而藉由此次經驗,也深深告訴我,教務的事情是需要跟老師協調好,瞭解每個老師的喜好,而並非將事情用「推」的方式,硬逼人接受就可以。而身為教師的我們,請不要用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覺得行政永遠跟教師對立,換各角度來思維,世界會更寬大。
心平氣和才能解決事情,而非讓自己被憤怒蒙上雙眼,這樣看不到事情,只是將事情引發為導火線,傷到自己也傷到別人。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好話好話!

[書籍]村上朝日堂(1)

這是一本令我僅僅看了四頁就有股衝動想要買回家的書。

原本一直很排斥散文的我,在讀了這本書之後(一開始僅僅只是覺得封面很有趣),紮紮實實地對散文有種徹底改觀。首先必須澄清,我並沒有對村上春樹有崇拜感,只要他寫的書我都會大力推,像是之前看完海邊的卡夫卡,其實基本上我覺得我感受並不深,不過我想就算這段話傳進作者的耳朵,他也不會覺得怎樣,因為在此本書中就有意識流出…
在「搬家」即景(1)中,有段文字「我覺得把單純層面的話題想得太深入並不好。例如說喜歡玫瑰花的人感情豐富,喜歡狗的人性格開朗,不可以有這種想法。事情只不過是喜歡玫瑰、喜歡狗而已。不是嗎?希特勒喜歡狗,不過不能說喜歡狗的人全部擁有希特勒的要素吧?」
此段文字打開了我在面對自己喜歡某種事情,甚至應該說是迷戀,不需要而且也根本找不到需要跟別人解釋的原因。因為就是喜歡。
這段文字讓我想到上一篇在寫關於「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心得文一樣,我沒有要強求別人跟我走一段的人生,就如同恩師學長焜爺教導我一樣,「因為人都想要改變人,所以就會有想法的衝突」。我覺得身為教師要教導別人是跟他講我的想法,並且要教會他們可以如同海綿接受他人的講法,就算別人的講法與我們的生活有所排斥,但是應該給予尊重,只要他是有過深思熟慮過。就像我的好朋友涵一樣,我覺得就算沒辦法接受他的說法,但是他不斷反覆的思考,卻是令我甘拜下風之處。
此外,這篇搬家也顯現出,作者的個人風格。而我自己也省思,我的確也想要不斷地換環境來體驗,但是我卻討厭搬家,因為不喜歡改變穩定的生活,因此我選擇旅行。而作者也巧妙地點出一點,他也跟我一樣喜歡穩定,但是卻喜歡搬家。我只能說,真是另類的思維。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化學]酸鹼滴定實驗注意事項

在此,學生常常會做酸鹼滴定的實驗,但是往往都是根據自己的想像,其中的細節如果沒有特別強調,都會被省略。因此就算撥了實驗課給學生,學生只有體驗,卻無法瞭解為何要這樣做,尤其是關於滴定管跟錐形瓶的洗法。

在此,我在講述實驗前,利用畫圖跟學生一一講解實驗中,可能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反過來是否可行的幾個問題。

一、一般而言,滴定管裝的是已知濃度的溶液,錐形瓶裝的是未知濃度的溶液,是否可以相反?

答: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不好。

因為在滴定的過程中,並不知道未知溶液的濃度,因此如果將未知放在滴定管上,如果一直滴定一直滴定都沒有辦法變色,到最後未知溶液用光,如果是真實樣品,就要再進行第二度採樣,但是如此一來所做來的結果就可能會與第一次樣品有所落差。

二、為何裝未知液要用錐形瓶,可不可以改用燒杯?

答:詢問學生國中在做酸鹼滴定時,是否有過「滴下去瞬間有變色,但一搖晃後又消失?」的經驗,如果有,那燒杯跟錐形瓶哪一個搖晃會比較好操作呢?

三、已知未知溶液為鹼性,滴定管所擺的已知酸溶液,是否一定要用強酸,是否可用弱酸?

答:理論上可以,但是實際上這只是自找麻煩。

由於滴定終點要接近當量點,要選用適當的指示劑。如果滴定管裝強酸,底下可能為弱鹼或強鹼,當量點的酸鹼性就只有酸性或中性,因此只要選擇這兩類指示劑進行實驗即可。但若滴定管裝入弱酸,去滴定可能為弱鹼或強鹼的溶液,則當量點就會有酸性、中性及鹼性的可能,造成指示劑的選用會影響到最終實驗結果。

四、滴定管及錐形瓶,在使用前利用蒸餾水沖洗後,是否需要用待裝液潤洗?

答:滴定管裝入的溶液為已知濃度,因此目標為固定濃度,測量體積,因此需要待裝液潤洗。

錐形瓶裝入的為未知,但已量取一正確體積及未知固定濃度,因此目標為莫耳數固定,若用待裝液潤洗,則會改變莫耳數,因此不需要僅利用蒸餾水沖洗備用即可。

[書籍]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此作者同時也寫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老實說,這種關於勵志叫人向上的小說,我一向都是相當排斥。
排斥的原因不外乎說,這些東西都老生常談,何必再談。
但是在讀這本書時,同時我也跟一名學生約談,讓我有感而發。
學生說,他不知道人活著要幹嘛,我問他你最想做什麼,他說他想要以打電動作為謀生工具,但是他也知道這很難,所以他覺得人生真無趣,為何不能自由作自己喜歡的事情。
然後我發現,我要跟他講的話,竟然跟我以前所討厭的老師或大人講的話一樣,什麼人總是要活著啊,人就是要努力找尋自己這種小孩子聽了甚至現在的我聽了都會覺得講到爛的話。
可是我卻藉此知道,我自己並不是因為這些理由才努力工作努力在這個世界上奉獻自己可以奉獻的,可是我卻難以講出來,而當然也不是看完這本書就可以講得出來。
但是我並非不推薦這本書,當然這本書有他的可看之處,但是可以引起我共鳴之處卻頗少。
反而藉此讓我省思,我為何現在走像我覺得不錯的人生道路,但是我卻無法說服他人跟我一樣,還是原本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就是不同,我無法強求別人跟我一樣。
只是,我又隱隱約約覺得我跟某些人的道路是相似的,是朝同一個方向,可是我卻講不出來。
人生是要快樂沒錯,但是同時要有痛苦才會有快樂,因為人就是犯賤,要懂得痛才懂得珍惜。
或許是這樣吧...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日劇]求婚大作戰

其實在很久以前就聽過這部日劇,當初還以為跟101求婚類似的戲碼,但是某次因緣際會之下,看到了其中一集,就愛上了。然後之後更加神奇,直接就跳到最後一集,讓就算沒有看過前面的劇情,也可以哭得唏哩嘩啦。最後還先看了SP,哈!
而這次,我紮紮實實低從第一集看,前面一開始時,真的覺得有點煩,為何男主角總是如此扭扭捏捏,明明時機還不錯,為什麼就是不肯開口。中間發生了許多故事,原本一開始信誓旦旦說要重新來過,但是總是為了面子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放棄。再一次又一次的挫敗,直到女主角已經放棄,他又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去,卻又再度重創。直到最後,他終於想通,回到原點來完整將自己的心情說出來。
那一幕,我又哭了。
我哭是因為我可以瞭解為何他要如此狼狽才肯說,為何他要做出那些明明就會讓女主角生氣的舉動,或者明明自己覺得做了,卻又無法得到女主角的心,甚至自己已經放棄,才瞭解原來是自己騙自己。
告白真的是一件需要時機跟勇氣的事情,所以暗戀的人看了會很有感覺,告白過的人也是,甚至在談戀愛的人也是。明明只是幾個字的心意,卻深深包含了許許多多難以表達的情感。
溫柔的動作只是一種曖昧,唯有真摯的語言才能穿透人心。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書籍]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 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這兩本書,一本是人類的文明史,另一本則是人類的自然史。
若你是人類,你必須讀過此兩本書。

從人類的DNA差異到地理文化的不同,作者舉例來證明自身的論點。讓自大的人類以及自以為是優秀的民族感到羞恥。人類其實經過了許多年的演化,而在最後的五千年才是有了重大的突破。而為何人類總是很習慣眼前的一切,就像我隔了二十年來看台灣,總感覺有多麼的不同。有第四臺、人人有手機、家家有電腦、沒有網路就沒有生活、出國旅遊為常態、吃的東西變得精緻、高檔餐廳變多、百貨公司的東西越來越高級,我們總覺得變化是如此的緩慢。因為要當變化過後,回頭看才驚覺這一切是多麼的快速。
可是人類的文明跟自然,卻是發展得更佳緩慢。
我們跟大猩猩的差異性,用了一百多萬年才演化分割出來成為「人」。我們的文明,利用了許多地理上的優勢,才演化出眾多古代的古文明。而我們卻只看到眼前的一切,用短視狹窄的視野去看待。
關於歷史,我永遠記得在大學時上到「張元」老師的課,他曾說:「歷史不過是利用許多證據以及旁人的敘述來假設當時的人物的心情以及情勢,但真正的內心世界是怎樣,則要當時人才知道。但為何我們要學歷史,因為歷史就是人類可能會犯的錯,以昨日之事為今日之鏡,以今日之鏡作為明日準則。」
身為人類就要瞭解為何只有人類可以升格為人類,但也因為如此,我個人覺得人類的責任比世界其他動物更加重要。這不是神告訴你,也不是老師告訴你,更不是父母告訴你,而是你身為人類就具備的責任。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第五十屆中小學科展-報告完成心得

這算是教書生涯第一次帶科展,雖然在實習時有帶過,但畢竟那是實習時,責任還是落在老師身上,加上三四月又跑去閉關念教師甄試,因此這是第一次完整的帶完科展。(雖然還有一次麻煩的海報XD)

在兩年前當高二導師時,就有學生說想做科展,但我自己的原則是,除非學生已經想好題目,否則我是不太會主動帶。因為如果學生說想「玩」科展,但是卻又搞不懂科展,我覺得最後辛苦收尾的還是老師。
因此第三年教書時,我總共帶領了兩組,並且是完全不同典型。

首先第一組,是開學時就說想要玩科展,在當時同時還有另外兩組,一開始在開討論會時,一方面可以讓他們有點壓力,一方面讓他們可以聽聽別組的邏輯思考,但是很明顯就發現到某些人的確能力還不適合做科展。一種是隨性,要玩不玩的;另一種則是當作遊戲在玩,提出一些神奇的題目。而最後再輔以大學的營隊,最後只剩下一組留下來。而在開討論會時,我也一直再三提醒,帶科展在最後交報告時,會面臨到月考,所以可能會週末來做實驗,晚上繼續留下來,叫他們要先考慮清楚,以及跟家裡溝通,但最後還是出問題了。原本去參加大學營隊時,已經有教授要來指導,想不到我到後期才驚覺,那個教授是超級理想派,竟然用帶研究生的方式來跟學生講研究「方向」,而不是跟學生講實驗「操作」,導致學生根本不懂實驗要怎麼開始,而我自己也一直秉持著學生要自己想,我應該除了要教學生要自己解決問題,也要先給他們提醒。所以到最後一個禮拜,我還是介入了。從頭到尾全部都是我的主意,就連實驗報告都九成是我的心血。到最近快月考要交出報告時,還有兩個人因為家裡太遠還請假在家裡唸書,只剩我跟另一個人趕印報告。

而另外一組,則是絕妙的組合,兩個人在國中高一都參加過許多比賽,科展的概念也有,而也經過大學的營隊,進入實驗室。這次教授跟研究生就幾乎完全介入了,而前半段是另外一位指導老師在負責盯進度,而到最後收尾則是我,因此我一開始是幾乎完全不懂他們在搞啥,只知道是作研究生某一個小子題。而在最後報告時,我也陪了他們一段,不過幾乎都是他們自己完成的,在最後一晚還熬夜睡在大學裡頭跟研究生奮鬥,讓我嚇死他們的毅力。(反觀另一組則是我留下來幫他們把實驗做完)

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組別,讓我有許多感受。
我以前在帶大學專題生跟碩一新生時,一直使用著以前學長帶領我的方式。而到了高中,我則一直覺得科展就該是用高中所學習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導致我這兩組的題目簡直是天差地遠,一個是相當生活化,另一個則是徹底的研究生子題。你說這兩個哪一個好,我很難說,但是我知道這兩組的努力是不同等級也不同方向。但是透過報告有辦法讓評審瞭解嗎?既使是海報口試,也有辦法嗎?兩組都有各自的弱點,各自的優點,就看評審的喜好囉,至少我對這兩組的成長都感到欣慰。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化學]比較或學習

在辦公室,雖然我身為最年輕的老師,但是大夥們問問題,第一個都會來問我,大概是因為我的求知慾望相當足夠,時常針對一個問題可以翻遍許多資料,詢問許多專家的建議。
而針對教學的風格,就要看每個人的特性。
曾經跟導師班的國文老師請教過,為何我不能跟數學老師一樣,又凶又能博得同學的喜好。
國文老師就跟我說:「因為這就跟人際關係一樣,有些人就是會受到人歡迎。」
我知道自己的特質是與學生年紀相近,語言及喜好的物品也類似。
教學風格則是講話快速,可以舉一反三,直到學生可以理解。
而辦公室裡也有一位我覺得教學教得很好的老師,我知道他的風格就是簡短、清晰。
當然差了十幾年功力有差,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以他為榜樣,將自己的速度降慢。
或許我本身個性就是稍微急躁,因此常常在上課的同時,會莫名地加快速度,導致越來越快。
當然,學生也習慣我的風格。
而我在回憶我曾經印象中可以被我稱為教得好的老師的特質。
其中是高中的化學老師,講話也很快,但是版書清晰,一目了然。
其次是高中的生物老師,筆記豐富,妙語如珠。
最後是實習時的指導老師同時也是學姊,則是步調適中,舉一反三。
或許我的最大優點同時也是最大缺點,就是急躁。
在比較與學習之中,我喜歡跳脫比較的優劣,而是看到彼此的優點與缺點。

[書籍]鱷魚的黃眼睛

此本小說相當厚,而且重點是文字也相當小,因此內容比想像中豐富許多。
但是豐富之度,卻又不像群或是白色巨塔,不走科學名詞的豐富性以及人性的醜陋,反而是走平凡眾生的細微內心刻畫。
一開始看時,真的會覺得描述的太過仔細又太過細膩,導致會覺得相當吃力,在描述一個動作,作者或許可以用上一到兩頁來表達。只是到小說中期,就開始習慣作者的筆觸。讓人好像可以完全理解裡頭角色的行為模式,彷彿自己在閱讀的同時,一直在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跳躍轉換。
可以理解為何要離婚,為何要外遇,為何要戳破他人謊言,為何要封閉自己,為何又要默默地突破自我,為何又要用傷害來代表理解,為何又要用冷漠來取代一切。
眾多角色在作者的刻畫之下,就像日常生活會遇到的許多事情一般。
但是作者的功力就是用盡文字,將許多畫面轉化成語言,再經由我們的閱讀轉化成栩栩如生的場景及人物。
內容的確跟鱷魚的黃眼睛有關,但是人的內心世界不也可以透過眼睛來傳達?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書籍]白色巨塔&白色巨塔

兩本書籍皆命名為白色巨塔,但是不論格局、寫法、劇情以及所代表的沈重意義皆不同。
站在醫師的侯文詠以及曾任記者的山崎豐子,兩人的立場即不同,看的角度也相當不同。


侯文詠的筆觸相當柔軟,讀起來不失為一種輕快的腳步,但其中穿插入了許多專業名詞,以及身為醫生才懂得的趣味對話。故事的編排也傾向於走醫療糾紛所引起的問題,但前後人際關係的鋪成較為單純,牽扯到的情感部分卻可以深入描述,不會有種疏離感,反而覺得真的可能發生在你我身旁,換句話說,就是主角可能是你,而主角最後的結局,卻才是所謂的真實。

山崎豐子前身為記者,因此描寫起來即為詳盡,不論在地點、人物、手術過程以及對話層次,都是一本大作。但若以另一各角度而言,則顯得稍微沈重,反而閱讀起來不像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參考書。其中人物的性格顯明,不容有絲毫情感,完全以情勢及立場作為分水嶺。愛恨分明,做事果決,探討事情的角度也因性格而有許多層次。

兩本小說,當然無從比較起,因為差異性實在太大。當然,有人會說侯文詠抄襲山崎豐子的書名,但白色巨塔這名詞也不盡然是由山崎豐子這本書所創新,因此不覺得有何抄襲來源。只能說是台灣版以及日本版。
只是,小說原本就是在說人的故事。
侯文詠其中當然也有角色性格相當強烈,只是描述清淡,讓人有股「離開,便是兩袖清風」的感受,而山崎豐子則不停追入,讓角色的後塵鮮明地印入眼簾,所以反而覺得好人沒有好下場?或者壞人一時得利,但終究無法醒悟?

<備註>我第一本侯文詠的書,並非此本白色巨塔,亦並非危險心靈,而是「頑皮故事集\,這本書是我修習「兒童文學」時,以十萬字小說做為報告的靈感來源。強力推薦看官前往,因為讓人哭的書籍很常見,但會讓人放聲大笑的書籍卻是極少。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書籍]恐懼之邦

乍看書名,會以為這是一部關於恐怖份子想要危害世界的小說。
他的確是,只是裡頭的手法卻是我們每天從媒體接受到的「地球暖化」。

以小說而言,他避開了所謂的真實與謊言之間的界線,巧妙的利用科學包裝小說,讓人不禁開始跟著作者一起懷疑所謂的「地球暖化」真的存在嗎?
以科學來講,他也引進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劇情,利用小說的高潮起伏,讓讀者自然而然接受作者龐大的科學知識以及圖表。

其中,最近又搏上版面的氣候門(詳情請見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0%94%E5%80%99%E9%97%A8 )再度讓我不禁想起這本小說的內容,而身為科學家的我,當然也不是一味地接受作者所謂的科學報導,而我也覺得這不是作者的本意。他只是想要提出,身為科學家的我們,不該使用一種被過度包裝的色彩去看待問題,這會讓問題本身被模糊了焦點,而讓科學變成一種信仰。
其中,我最欣賞作者在小說中,解釋所謂暖化的數據,這讓我想起當初踏入分析化學實驗室,在這三年的學習中,我發現到所謂分析最重要的功力必非創造新的、更好的分析技術,而是如何解釋數據的能力。
我一直對我的指導教授在這方面的功力感到十分欽佩。還記得剛踏入實驗室時,身為大學專題生的我,將自己簡略的數據拿上meeting報告,因為自己內心已經覺得是相當簡略,因此也就匆匆一瞥,但我的指導教授在當時,卻可以針對僅花我不到十秒的數據,講了大約半小時,不禁讓我學習許多,也使我大開眼界,知道何謂解釋數據。
分析儀器所做出的數據,是死的。所提供的知識,若無有經驗有實力的人,數據僅會告訴你他的趨勢,但卻無法更深入探討問題。就像我常叫學生發表自己最想要的發明,很多都是希望將自己的腦袋可以變成像電腦一樣,這樣只要把知識跟記憶輸入,就不用那麼辛苦背誦記憶,但是他們卻忘了,人類之所以為人類,是因為我們會組織,會整理,會分析知識。
因此數據本身是中立的,就看人們要如何解釋,只要合理,都是可以成立,而激辯就會發生在這裡。因此,作者在小說之中,創造了正反兩端,只是由於長期接受正方的我們,看到了反方的立場,尤其在小說反方是主角時,就會特別渲染擴大解釋作者的本意,造成這部小說的立場相當受到環保人士的抨擊。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化學]碰撞學說

我常常把化學反應譬喻成談戀愛,碰撞學說就是最符合的理論。

碰撞學說需要足夠的動能以及適當的碰撞方位。
足夠的動能,代表追求者要有一定的內涵以及外表,或是吸引對方的特質。
適當的碰撞方位,則是所謂的緣分。
常常聽到有人說:「在不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或「在對的時間,遇上不對的人」
前者的敘述,就是擁有足夠的動能,但是碰撞方為卻是不對了。
導致反應就算兩者都準備好了,但是時機已過,難以再續前緣。
後者則是有適當的碰撞方位,表示兩者有緣份交往,但是因為彼此都不成熟,所以最後依舊分開了。

此外,最近上到這段,還覺得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釋。
以NH3+HCl→NH4Cl
在有效碰撞時:H3N-----H-----Cl
                                     ↑            ↑
                  形成新的化學鍵  斷掉化學鍵
形成新的化學鍵,需要彼此原子的電子軌域重疊,而正是所謂的「適當的碰撞方位」
斷掉化學鍵,需要吸收足夠的熱能,即是「足夠的能量」

覺得這樣的解釋也是行得通。
利用許多不同的解釋,讓學生可以多方面思考,也能促進他們更佳瞭解這部分的章節。

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書籍]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

這是不知事隔多久才又再讀的一本小說。

原本以為過了幾年,長了知識,增進了經驗,為人師表,會對這本小說更有體會,但是看來我還是不夠格。
可是總覺得好像抓到一個無形的東西,該怎麼說呢…
這是村上春樹的第一本小說,他曾在裡頭寫說,他一開始也是使用寫實的寫法,但是寫出的東西實在沒辦法就這樣交代自己,因此全部重寫,但也因為已經寫過一遍,所以故事的架構已經抓得到了。
我用這樣的心情來閱讀時,就覺得村上春樹真的使用了許多隱喻的寫法,而且那種隱喻並非可以一看就懂,甚至有時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的巧思。
或者也如他所說的,他是想到什麼就寫,而作品本身在完成之後,就已經跟作者本身無關。

以前高中時期很喜歡看他的小說,也曾經模仿他的寫法,但是寫出的東西總是連自己都摸不著邊際,大概是經驗還不足,沒辦法寫出很深刻又很暗示性的文字。
過幾年看後,雖然好像看懂了一些,但是…我還需要好幾個年頭才能再次閱讀一次吧。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書籍]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

這本書一位朋友推薦給我,那位朋友叫做陳綺貞。

我還記得買這本書是在師大的水準書店,當時找到這本書,看了一下封面以及內文,想說應該是偏向醫學類的參考書,但是想著陳老師的推薦,還是硬著頭皮買了下去。
回家後,並沒有當下立刻閱讀,好像是過了一陣子後才想起這本書,結果一看後,才覺得這本書實在力推上去排行榜。
主要內容在討論關於痲瘋病,如果網友們看到時,請先不要查詢關於痲瘋病的源由,而是先看這本書,讓作者帶領你一趟痲瘋病的歷史,就會知道為何書名的標題要如此。
這本書我也常在課堂上講到,主要是跟學生講到說往往最討厭的東西或是學校附屬給你們的知識,在現在看來或許真的很沒用,但是知識這東西跟有用無用無關,而是一種累積,因為你不知道幾時你會被丟在沙漠,你會染上惡疾,你會喪失文明,而你只剩下你自己的一切。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書籍]群

這是一本厚達數百頁的硬派小說,上下兩冊擺在一起,不僅可以當作壓花,更是居家生活的秘密武器。
不過,翻開閱讀,你就會情不自禁一口氣想要讀完他。

在閱讀的過程中,由於故事相當龐大,因此有時還會搞不太清楚事件發生了什麼,或是怎麼發生了?前後文翻來翻去,一路看下去,直到越來越接近核心,才瞭解到作者想要提到的主軸。
海洋的確比我們想像中更加寬廣以及神秘,但人類不也如此嗎?在高中化學中,有部分課程可以引用此書裡頭的情節來跟學生闡述,讓學生更容易瞭解,但牽扯到內容,因此就不在這裡多說。
作者的構思能力也讓人覺得做足了功課,不僅有科學當作背景,再以平鋪直敘的文寫,讓人輕易瞭解科技怪獸的真面目,並不覺得難以閱讀或是理解。
洪蘭教授曾說:如果課本都像小說一樣,那學生一定會學而不倦。

[書籍]暖簾

山崎豐子是我從日劇開始注意到的作家,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華麗一族」,當然一開始會看真的完全是衝著木村看的,而我媽也跟著一起看也入迷了,雖然最後木村的結局讓我感到很悲傷,但是出乎意料是我完全沒哭,被我朋友說沒人性。

暖簾是山崎豐子的第一部出版小說,暖簾是指日本店鋪門上印有商號印的的布簾,在日本同時有代表著商家的性命,因此往往地震或者是火災時,老闆總是會用性命保護,就像拉麵店老闆會保護湯頭一般。
這本小說是本道道地地的日本社會派小說,對關於昆布買賣鉅細靡遺的描寫,父子兩代所處的環境背景截然不同,因此也產生出完全相異的處事態度,但兒子畢竟內心還是墨守著父親的教導。

如果想要瞭解何謂日本社會派小說,暖簾算是一本標準的開始。其實感覺不太像是看小說,而是某人的回憶錄或是該說…某個職業的教戰手冊?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書籍]嫌疑犯X的獻身

標準的推理小說,直木獎實至名歸。

這部書其實我是先看電影再回頭看小說,因此第一次看電影的衝擊性已經很大,但是經由小說文字的堆疊,也讓我更有許多畫面。
此次作者回歸到最原本的推理小說層面,而並非像過往一般使用科技或是層層的邏輯迷宮。因此讓人無法看出作者的巧思就隱藏在一幕幕的畫面中,又誰想得到為何雙方的話語都對的起來,但是就是無法找到強力的證據。
這的確不太像是東野圭吾的小說,他總是利用許多科技以及人性面的殘酷來描繪自己的小說,說太過科幻還是過於偏離人性,還是該說他看事情的角度總是讓人意想不到呢?
或者該說,他大膽的掀露這個社會的本質。

讀書心得

由於變為單身生活,所以個人時間多出許多,感覺跟大學時代又有點落差,起碼知道自己很多事情可以去做可以去嘗試,而同時也愛上自己學校的圖書館,雖然很小不拉雞的。
某次與朋友的聊天時,朋友聽到我這陣子閱讀了不少書,就建議我寫下心得來,我心想同時可以做各紀錄,同時又可以訓練自己的文筆,真是不賴,因此回到家後就一直在構思。
不過本人實在有時有心無力,標準雙子座的三分鐘熱度,但是起碼事情總要有開頭,等到有空在一次寫完也不賴呀。
那就,開始吧!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化學]烴類的反應

有機反應是化學的最大一個主題,學生在學這部分總是忘東忘西,偏偏這裡一旦發生,就會連環爆。
首先要抓到主題,每一個有機化合物都是要針對各自的「命名」、「異構物」、「特殊性質」、「製程及反應」四大項記憶。
而其中製程及反應,也可以先將大標題背起來,就當作反射條件一樣。
烷類:鹵化、硝化、脫氫、熱裂解、燃燒
烯類:加成(氫氣、鹵素、水、鹵化氫)、聚合、氧化
炔類:加成(氫氣、鹵素、水、鹵化氫)、、聚合、氧化、金屬取代
芳香族:取代(鹵化、硝化、磺化、烷基化)、加成、烷基苯氧化
這樣一來,當看到一個起始物時,就可以快速地想到反應為何!

[化學]電子軌域

電子軌域應該是高中化學最抽象的課程。(在大學依舊…)
我曾經在兩年多前第一次的教師甄試去建中面試代理老師的職位,結果好死不死抽到這題,我的指導老師說抽到這題目大概就完了,我也真的完了,整個亂教,不過也是因為這樣,才好好回去把大學用書拿出來念,以及抓做理論計算的同學打破沙鍋問到底。

軌域純粹是由理論計算出來,先是從一維的「Particle in a box」推導起,然後再往三維。
而學生也一定愛問,理論計算的東西怎麼會跟現實結果一樣。
這時候,「實驗」的必要性就出來了。
我常跟學生講,做實驗感覺是是非題,並非選擇或是問答題。
所以我們要逐一慢慢討論,而理論計算的東西要如何做驗證,就是拿實驗結果來證明。
s軌域、p軌域當真就長成球型以及啞鈴型嗎?
我們可以由化學鍵sigma鍵及pi鍵的性質來加以驗證。
以上先讓學生瞭解為何軌域是長這樣子,因為畢竟沒有任何一台儀器可以看到電子軌域。(你看得到機率嗎?)
連接到後面的課程,學生大概也就懂為何要學這些抽象看不到的軌域了。

[化學]氫原子光譜

原子光譜是在原子軌域之前極重要的課程。
可是前半段課程(原子光譜、原子軌域)學生總是要相當迷惘,直到開始填入電子及週期表時,才會恍然大悟。

原子光譜,意即是某個原子的光譜,而什麼叫做光譜,這是要建立給學生重要的前提。
光譜在高中化學並未很明確的授課,不過在物理卻是有教授到,只是在這裡,我們必須強調,我們在講的是「原子」光譜。
我會問學生連續幾個問題,請他們思考。
「為何原子會發光?」
「原子的光譜,又有什麼特別?」
一一解答後,再帶入波耳的氫原子學說,就可以讓學生瞭解,為何波耳莫名其妙吃飽沒事幹去假設這一堆幹嘛。
目的就是要解釋原子光譜的特殊性。

[化學]沉澱表

高中三大化學反應:沉澱、酸鹼、氧化還原。其中沉澱是包含了高二溶液的沉澱表,以及高三的濃度基平衡Ksp計算。這就是化學讓人難以學習之處,計算記憶樣樣來。

曾經記得大學的普通心理學,方聖平老師曾說:「給我許多描繪的話語,不如直接給我一副畫。」所以在沉澱的沉澱表記憶方面,我採用的是九陰真經的沉澱表,外加我自己個人的修改。因為用幾句話來解釋沉澱的規則,會讓學生僅在記憶文字,如果外加一個表格,學生還可以利用對表格圖像的記憶,增加一個線索。

而目前這樣的教學模式從實習就開始,效果極好。雖然很多老師認為記憶的部分就看學生自己有沒有讀,但是多加一點巧思,是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更快更好。而同時,我也會在課堂上解說為何我使用這方法,警惕學生將來在解決自己困難之處,可以找到更多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