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書籍]芬蘭留學新體驗

此本書是我在台北住家附近的大賣場無意間經過看到的,重點是漂亮的價錢99元,所以我就帶走了「芬蘭留學新體驗」以及「托斯卡尼豔陽下」。

早就耳聞芬蘭的教育體制相當受到國際的推崇,雖然號稱小國的芬蘭,但是在教育評量方面,如閱讀、數學、自然科學都居排名之首。每次在關於閱讀課程的研討會時,總是聽到台上的教授說台灣學生的閱讀能力多差,而芬蘭學生的閱讀能力多好,然後就開始想要把芬蘭的體制搬到台灣來。的確,為什麼台灣的不能學習芬蘭?向上學習的確是好事,但是在學習他人優點時,必須嚴謹從歷史及人文的角度去看待兩個國家的差異,一眛地學習只會為了學習而學習,就如同前面許多失敗半調子政策。

這本書是由日本人所撰寫的,比較特別地是,她是一位日本女高中生透過AFS機構,前往芬蘭留學一年,不僅有當地的寄宿家庭接待,也上完完整一年的高中課程。由於我國的教育體制本來就跟日本相當相似,有競爭的補習班,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著固定的流程要走,十五歲考高中,十八歲考大學,近幾年也逐漸走入二十二歲考研究所這條路,而透過這本書,透過一位高中生的角度,我覺得更能夠透過孩子的視野去看待兩個國家關於教育的差異性,因此此篇文章不像其他篇心得不涉及書本內容,但是看完此篇文章後,我仍然覺得此本書相當具有閱讀的價值。


1.芬蘭沒有補習班。
你一定想說,難道芬蘭沒有考試制度嗎?答案是:的確沒有。
芬蘭沒有小學入學考試、沒有中學入學考試、沒有高中入學考試,不用繳交學雜費跟學分費,只要繳交交通費,目的是為了我們近年要實施的「就近入學」相似,只是我們又搞了特色高中這種詭異制度。而在升大學部分,則需要成績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接受測驗、申論題、口試、演講和聽力測驗。的確,看似好像沒有考試,哪需要補習班,但是這個邏輯是相當錯誤,芬蘭人並不是因為不需要考試所以不補習,而是他們覺得為什麼要補習?補習的需求在哪裡?

台灣跟日本都覺得,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但是知識太多了,我們必須為了配合考試,而加以練習或是透過補習班再上一次增強記憶。但是芬蘭卻覺得,學校就是一個「學習場所」,這個學習場所並非如亞洲國家一樣,除了將知識,也要教考試技巧,人生道理,國民守則,而僅僅是單純的教育。由於僅僅是教育,因此芬蘭人會覺得學校並不是要教我如何考上大學,而只是學習新的東西,而我也不一定非得要念大學不可,我必須自己作選擇,而這些選擇則需要在學校裡學習到的知識。也因此,重點就是最根本的地方不同,芬蘭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僅僅是教育知識,剩餘的將由孩子自己做決定。

但是他們仍然需要考大學,但是他們並不會覺得考大學是唯一一條路,因此他們有所謂的「緩衝假期」,指的就是當高中畢業後,不知道要自己幹嘛,則可以選擇當兵(有半年、一年,甚至可以用工作抵)、打工(嚴格來說應該類似實習)、遊手好閒,沒有年限,等到自己想清楚才去。而大學考試,他們的觀念也很正確,他們覺得大學入學的總總考試都是為了測試我們的學力,基本上不需要特別準備。

2.芬蘭有留級制度。
讀者一定會相當傻眼,一個沒有補習班的國家,應該就是讓孩子適性發展,那怎麼還會留級呢?因為芬蘭篤信著,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學得慢的孩子,竟然你學得慢就讓你再學一年也好。 這種觀念也直接反應在家庭裡,寄宿家庭的三個小孩成績差異極大,但是父母的態度都是在於「只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事情」就好。如果孩子還在遊手好閒,父母不是責罵他們不用功,不唸書,不愛去學校,整天混吃等死,而是會希望孩子「決定的事情就要把他做完」。

其實這種態度我也有一點,我知道每個孩子的個性以及能力不同,我並不要求每個孩子都要相同的程度,但是針對不同的人,我的標準不同,學習程度叫好的孩子,我會鼓勵他多作多想一些較深的題目,而相對程度不好的孩子,我會鼓勵他將基本題做好即可。有學生反應說我偏心,但是我覺得這才是所謂的「因材施教」,因此我並不理會孩子的要求。

而在台灣當然也有留級制度,但是相對的台灣的留級制度比較像是懲罰,往往總是被人說閒話,而導致學生轉學。這就是我剛剛所提起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著固定的流程要走」,但是為什麼?每個人畢竟不同呀,為什麼一定要強迫每個人都要走相同的路?

而說到這點,我覺得跟台灣的就職環境也有相當大的因素。台灣的公司的薪資往往都跟學歷有相關,雖然我們嘴巴說學歷只是一開始,而重點是你的能力,但是往往台灣公司為了省人力成本,都忽略這條大規則,導致台灣的教育越來越偏向精緻教育。

3.考試制度,由學校老師決定。
芬蘭的高中教育體制,給於地方政府以及學校相當大的權力,因此老師可以決定要讓學生上什麼,有點類似大學課程。其實台灣的高中也想嘗試走向歐美國家的學分制,但是我們卻成為了半套的學分制,僅有學分,但是學生無法自由選修,而且也有一定的課綱要求老師必須教會孩子。

而芬蘭這種制度會如何呢?學校可以決定開設什麼課程,而課程內容則由老師決定(我猜測應該也有類似台灣學校的校內課程綱要委員會來作最後決定) ,而這裡就是為什麼芬蘭孩子的閱讀水平是最高的。在書內,日本女孩有提到日本的考試大部分是選擇題或是填充題,但是芬蘭的考試基本上都是身論題,也因此學生不是要「背」書,而是要「看」書。因為必須把書本裡的內容看進腦袋裡,然後再用自己的文字寫出輪廓。因為是這種考法,因此學生不用分析題型,而是要將觀念統整,而我們老師則是檢測觀念,而非將設計超難題目讓學生挑戰。

那台灣學校是否可以成行呢?我曾經在校內學科 能力競賽用如此模式,當然為了避免爭議,基本上是一半一半,而出乎我意料之外,其實現在的學生理解跟書寫能力其實還不錯。而本校的生物老師也會用如此的考試方式,鼓勵學生可以用插話、漫畫等方式呈現想法。因此我新的一年我也期盼自己可以設計一些新的課程讓學生重新體驗,或許分數不會很高,但是我希望他們可以透過另外一種學習得到與補習班格外不同的「教育」。



總結:

基本上,我覺得台灣教育的確是要更改,但是往往一個政策的抉擇是需要多面向的協助,如此一來一個政策才能完整發揮他的功能,但是往往台灣的政治影響力實在太大,不是經費不足,就是會官方勾結,不然就是輿論壓力而被迫改變,因此就出現許多烈士被迫犧牲,而背上黑鍋。
不過我覺得可以先從幾個面向下手:
第一:「學生人數下降」,現在台灣一個班級的人數在國小是三十人左右,國中是三十到三十五,高中則是高達四十五人以上,其實學生人數少,則可以充分讓每位孩子發揮自己的專長,或是上台報告,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以及人際合作的強化。

第二:「給予老師基本的教學權力」,台灣的教育其實綁手綁腳,由現在的工作時數四十小時就得知,台灣的環境越來越不相信老師,寧願規定老師的工作時數,而不是信任老師這個職業該給予學生的能力,這種結果只會導致老師對現今教育環境的失落。

第三:「教育孩子,教育家長,教育社會」 ,其實教育是一個長久的工作,一個國家的強弱的確跟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而台灣並沒有充足的資源,加上海島國家,國民的鎖國意識相當強烈,因此必須透過教育,逐漸改變孩子,進而改變家長,最後期盼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所以教育的經費不能省,但是台灣的政治環境卻看中科技業的產值進而投資許多資金,甚至開放許多優良政策吸引外國廠商,但是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每個國家的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